close

華文文學,顧名思義,就是用華文(即漢語)創作出的文學作品。中國大陸學術圈在1993年推出“世界華文文學”的命名,“企圖在一個更為中性的語種的旗幟下,來整合無論是中國還是海外所有用漢語寫作的文學現象,超越國家和政治的邊界,形成一個以漢語為形態、中華文化為核心的文學的大家族。”從國家和地理空間來看,華文文學的範圍具有超越性,不僅包括中國大陸文學和港澳臺文學,還包括海外各國作家用漢語創作的文學。在“21世紀世界華文文學高峰會議”上,郭峰先生引用白靈(本名莊祖煌)的詩集名“沒有一朵雲需要國界”來比喻華文文學是超越國界的文學。“華文文學”與“華人文學”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高行健先生在會議中指出:當今世界華人的非華文創作越來越多,這些作品屬於“華人文學”而非“華文文學”的範疇。而非華裔作家用漢語寫作的文學作品則屬於“華文文學”的範疇。但是從蒞會人員的格局來看,參與者大都為華裔作家或學者,由非華裔作家所創作的“華文文學”在華文文學界處於比較邊緣化的位置。 

 

從華文文學的發展歷史來看,華文文學最初植根于中國,華文作家的族裔身份(多數華文作家為華裔)和漢語寫作使得華文文學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帶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印記。但是在當今世界,族裔身份僅僅是人類眾多身份當中的一個,隨著華裔族群遷移到居住地的時間的增長,以及多元文化主義的發展,早期的華文文學著重於“中華性”的單一民族國家想像越來越遭受到多重複雜的“本土性”的衝擊。以臺灣的華文文學為例,有史可知的代表性人物首推晚明來台的沈光文(1612—1688),以沈光文為代表的漢族早期移民的文學創作大都懷抱浮萍飄零的流亡心態,但是他們終將發現回鄉之路遙不可及,年久日深,世代交替,文學創作中遙望故土的悲戚之感漸為落地生根的對本土的熱愛所取代。又經過清朝、日治和光復時代,歷史遭遇的不同使海峽兩岸華文文學的差異性越來越大,在臺灣逐漸發展出具有強烈的本土性的華文文學。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並非所有的臺灣文學都屬於華文文學,臺灣文學還包涵一部份非漢語的創作。

 

當今世界有15亿以上的人口使用漢語(其中3000万人作为第二语言),主要集中于東亞和東南亞地區,華文文學在世界文學的地位與這些地區的綜合國力密切相關。隨著這些地區實力的增強,正如鄭培凱先生所說的那樣:華文文學由過去“流亡”的文學轉而在全世界“遍地開花”。華文文學的未來值得期待。

 

會議上,劉再復先生發表了題為《文學的自救——文學自性的毀滅與再生》的論文。他認為二十世紀以來,文學自性受到了政治性、市場性和新聞性等他性的衝擊而式微,迫切需要自救,使文學重新回歸審美和心靈。當今世界華文文學在日益受到重視的同時,也受到一定的衝擊。在這一點上,我想引用《現代文學》雜誌發刊詞中的一句話:“我們不願意為辯證‘文以載道’和‘為藝術而藝術’而花篇幅,但我們相信,一件成功的藝術品,縱使非立心為‘載道’而成,但已達到了‘載道’目標。”一部好的華文文學作品一定是回歸審美,關乎人性的。

 

參考書目:

朱文斌編:《世界華文文學研究第三輯》(安徽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王德威:《臺灣:從文學看歷史》(麥田)2009年第二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odern983 的頭像
    modern983

    攸里賽斯在普通大樓

    modern98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